<運動表現篇> : 我打拳身體很不協調,該怎麼改進 ? - 小艾講堂 EP04

是否你曾滿懷期待的進入到教室參與拳擊有氧?
發現這是一個充滿動感、力量與趣味的運動課程,也因為興趣,開始對拳擊產生濃厚興趣 ?
但很奇怪,自己的動作跟別人就是長得「不太一樣」。
老師會跟你說:「你的協調不好唷」
那為何我們的「協調」會不好呢?
首先,我們要先來認識什麼是「協調」?
「協調」指得是我們本體感覺控制身體的能力,包含神經與肌肉的連結控制。
我們需要身體的多關節、多肌群的協作能力,而協作的能力基礎在於身體有無進行大量的連結訓練,去深化身體對肌肉的啟動順序、筋膜的串聯,而要讓出拳的動作看起來流暢,也需要足夠的關節活動度。
像是:胸椎、髖關節、踝關節等角度的提供,才能有效的使用「重心」,讓力的轉移達到有效的控制,例如一個簡單的出拳動作,從身體的側移開始將重心由雙腳轉移到單腳,單側踝關節、髖關節穩定後,讓另一邊的單側踝關節、髖關節進行內旋的扭轉力量,再透過下肢的力量過渡到對側的手臂出拳出去,達到最大的力量的發揮。
而拳擊的出拳動作就在這過程中反覆進行,再搭配心肺功能的整合,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拳擊運動的樣子。
而要讓拳擊動作進步的方式不外乎以下三個:
1.專項訓練(拳擊)、2. 多關節並且高反覆的運動、3.功能性肌力訓練
專項訓練(拳擊)
有一句話說得很好 : 「沒有比專項,更專項的訓練了」

也就是如果想讓某一個運動項目變強,
最好的訓練就是練習該專項;
正所謂「Practice makes perfect 練習造就完美」,大量進行動作的反覆練習,會讓大腦皮質的動作記憶更深刻,神經與肌肉的串連更強。
多關節並且高反覆的運動
而另外能增進協調性的訓練則是,找出多關節連結的運動類型,例如 : 舞蹈、敏捷訓練、武術、跑酷等變動方向性高,肌肉使用數量多,需要大量肌肉與神經串聯才能演繹出來的運動類型,也能提高協調性,因為這些運動本身就是協調性才能做到的運動。
功能性肌力訓練
而另外則是功能性出發的肌力訓練 : 單關節、跨關節、2D、3D等阻力模式,則是一個較為容易上手的方式,因為動作的連續性沒有那麼高跟快,但也可以慢慢去進行身體的連結。
「出發,總得選定方向」
如果你此刻正對身體不協調所苦,嘗試往上述三個方向進行看看,會慢慢得到有效的改善。
小艾講堂 EP04
撰文者 ERIC